年末,英国《卫报》发布年度十佳古典音乐唱片名单。它们分别是:杜尼丁古乐团《巴赫康塔塔》、皮奥特·安德塞夫斯基《巴赫前奏曲与赋格》、安德拉斯·席夫《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集》、克莱尔·布斯与克里斯托弗·格林《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异端之乐》、克里斯蒂安·格哈尔《舒曼艺术歌曲全集》、奥斯莫·万斯卡与明尼苏达交响乐团《马勒第十交响曲》、伊戈尔·列维特《OnDSCH——肖斯塔科维奇和史蒂芬森》、公寓之家《约翰·凯奇——序号》、帕特里夏·科帕琴斯卡娅《科尔小提琴协奏曲》和马丁·琼斯《伊丽莎白·卢蒂恩斯钢琴作品集》。
全面多元展权威
《卫报》乐评人安德鲁·克莱门茨(AndrewClements)听赏非常全面,这份榜单涵盖了巴洛克到后现代主义几百年来全部的西方古典音乐流派。克莱门茨全面、周到的评选风格在作品体裁、题材等方面的衡量上也有所体现:既有器乐独奏与协奏、合奏之别,也有声乐作品与交响乐之多样;入选作品有的在音乐叙事上尊重传统“年份制”,规规矩矩按作品号和作曲年份录制“全集”,有的选择解构传统,以曲目筛选、重组的方式讲述新故事,如《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异端之乐》。在追求“新”上,其评选不仅强调唱片内作品是“崭新”的,还有音乐家们全新录制、新古典主义先锋派作品这样的“双新”之作——可谓将“全面”“多样”“多元”等词从多个维度展现得淋漓精致。
盛名在外的音乐家们为了自己的新唱片竭尽全力,唱片封面烫金的一个个大名的含金量似乎也让这份名单更具说服力——“年十佳唱片”名单的权威性由此建构起来。
一些音乐家用新唱片致敬伟人:如年是马勒逝世周年纪念,这赋予了明尼苏达交响乐团《马勒第十交响曲》更深刻的意义。一些演奏家跳出框架,推陈出新:皮奥特·安德塞夫斯基别出心裁,以“无序为序”录制巴赫《前奏曲与赋格》,此作在获封“《卫报》十佳唱片”之前就已摘得《留声机》钢琴独奏大奖桂冠。一些音乐家锲而不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安·格哈尔之前凭舒伯特等浪漫主义作曲家作品两次获得德国回声古典唱片大奖,今年他录制了舒曼全集,这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唱片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准,最终入选《卫报》十佳——在获《卫报》“最佳唱片”殊荣前,这些唱片及其音乐家早已荣誉傍身。
紧跟时代显潮流
作为思想超前且质量上乘的英国刊物,《卫报》一直紧跟全球古典音乐潮流,致力于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文艺视角,试图以小见大。此外,《卫报》对艺术界追求“原汁原味”的世纪大势亦把握十足。从“一战”至今,“尊重作曲家的意图,尊重作品”就是不同乐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学派大师们的共同追求。
与19世纪喜欢按自身见解演奏与修订乐谱的音乐学家、钢琴家们不同,20世纪开始,再出版的乐谱大都回归净版(URTEXT),为演奏家们能正确理解并演绎一首古典音乐的作品打下基础。音乐家们还复刻古乐器并用于实际演奏,为贴近作曲家原作的真实面貌创造条件。杜尼丁古乐团和他们的新专辑《巴赫康塔塔》就是这一时代演奏潮流下的优秀产物。25年来,这个古乐团一直致力于用净版乐谱、原汁原味的演奏与演唱法、使用古乐器等方式向公众展现遥远却真实的巴洛克和早期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席夫年也做了类似尝试,他用一台年莱比锡制造的Blüthner钢琴与一个依照梅宁根宫廷管弦乐队编制的古乐团合作演绎了勃拉姆斯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可谓将这种原汁原味追求拔高到了新境界。
《卫报》今年还捕捉到了女性主义思潮的势头。年至年,澳大利亚《年度现场音乐报告》(LivingMusicReport)两度提及女性作曲家作品登上舞台的数量少、场次少导致艺术多样性实施受阻的情况;年,在美国古典音乐界与种族平权同步推进的还有两性平权,杰西·蒙哥马利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以女性有色音乐家的身份和“色彩缤纷又极具生命力”的作品,获得了比此前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