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毛姆的小说面纱,英伦范小说中蕴含
TUhjnbcbe - 2022/10/30 15:54:00

在中外小说作品中毛姆的小说《面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小说用水墨画浓淡相宜的表现手法将一对恋人的爱恨情仇展现出来,透过他们的爱情故事,让读者看到浸润其中的中华文化。

小说内容契合主题,用面纱这一关键词将很多看似很深刻的道理阐述出来。作者用轻描淡写的方式将文字的深层含义展示出来,面纱遮盖能给人朦胧之感,但揭开面纱是否能看到面纱包裹下的中华文化精髓。

这部英伦“范”的小说,透过“面纱”,将包裹其中的中华文化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

01中华文化“向死而生”的诠释

小说用英伦故事展示的是中华文化,这部书揭开的不仅是横亘在两个主人公面前的面纱,更揭开了生命的面纱。

作者毛姆将这部小说设置在中国,并在中国乡村设置了一个代表西方文化的修道院,看似矛盾的设置却深意十足。

在中国的乡村中爆发着瘟疫,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每天都要经历死亡,压抑恐怖的氛围萦绕在这个宁静乡村的上空。修道院在这里犹如一个漂泊在海面上的孤岛,与外面压抑恐惧的氛围不同,这里宁静祥和,英伦风格的殿堂典雅干净,悠扬的歌声,还有心如止水的修道士,隔绝了外界的肮脏、混乱、不堪。这里是一个能让人净化心灵的净土,这里居住的人们颇有中华文化中仙家的风范,身处乱世依旧能保持真我,依旧能宠辱不惊。

在修道院内有一名院长,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她平静的生活着,似乎忘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中。她每天祷告,做礼拜,并帮助外面的百姓,教孩子们唱歌,可以说这个人物更符合中华文化中的“无我”境界,我将无我,我只是这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享受这份静谧,感受这份美好。

而小说主人公凯蒂则是一个“自我”的人,她生活在上流社会,容貌娇俏,更是嫁给了门当户对的郎君,她很少考虑其他人,在她的世界里面自己开心快乐最重要。

当她第一次来到这个有些混乱和肮脏的环境后,感觉到无所适从,毕竟相较于她接触的上流社会而言,这里是十足十的“乡下”。但当她放下身段,融入到这个平和的小乡村的时候,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神秘不可思议的地方,她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她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她看到了人性的美好,更感受到当地人的淳朴。她开始多角度的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待生命中的瞬间,并融入到其中感受这份快乐。

院长嬷嬷曾经说过无论在工作还是娱乐中,也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存在于人的灵*中。

凯蒂在这里感同身受,她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她面前,内心有一种无力,她知道面对生死任何话语都是苍白的,任何抱怨都是无用的。看过生死的凯蒂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丢掉这幅破皮囊,并探求生命真正的内涵,懂得何谓爱。

此刻她拥有一份自由的灵*,开始有勇气面对崭新的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更让她获得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02中华文化中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千万种“爱”让文学有千万种面貌。当我们细致的阅读《面纱》时会发现,小说主题虽然说的是爱情,但全篇没有任何一个有关爱情的字眼,作者没有直接表述爱情,而是将爱情融入到小说的字里行间。只有完整地阅读完小说后才知道爱的模样。

作者用极为含蓄的东方表达方式写这篇小说,给小说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同时也更好的契合主题“面纱”这两个字。

小说女主很任性很骄纵,但是当她真的理解爱情后开始变得“无我”,开始摒弃“自我”。她在顿悟中感受到生与死,感受到爱与恨,最终她知道如何爱自己,如何爱他人,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心,什么是博爱。

小说开始介绍女主不爱自己古板的丈夫,而喜欢一个巧舌如簧的花花公子。其实熟悉中国文学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个丈夫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丈夫形象,不善言谈,但却将爱隐藏心底。而女主凯蒂喜欢的男子则是中国人眼中“油嘴滑舌”之辈。他们将爱挂在嘴边,但是却不知道什么是爱,他们时刻在表达爱,但却不能诠释爱。

这样的人脸上也带着一层“面纱”,他们用爱来遮掩自己孤独和自私的内心,一个不理解爱的人怎能给人带来爱的感觉。

小说将这两个男子进行交替对比,初期大家喜欢巧舌如簧的公子哥,但是到后期大家开始喜欢这个为了疾病奔走的生物学家,他不善表达,但是却知道何谓爱。

他看到出轨的妻子后虽然有万千愁绪,但还是隐忍不发给妻子留足颜面,带着妻子来到霍乱之地表面是在惩罚妻子,实则是在惩罚自己。

他也有一层面纱,这层面纱用木讷遮盖他充满爱的心。但作为妻子的凯蒂没有掀开面纱仔细看看丈夫的心,更不知道丈夫对自己的珍爱。

03中华文化中的放下与得到

中国人一直有一句俗语叫做有舍才有得。在《面纱》这部小说中这个理念阐述的淋漓尽致。小说女主要想成长必须付出代价,若是曾经的背叛都能轻易被原谅,犯错的成本可能真的太低了。小说的转折点出现在凯蒂晕倒的一刻,当时的凯蒂以为自己染上了霍乱,但最终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丈夫清楚的知道这个孩子可能不是自己的,但是他愿意与妻子一起迎接新生命,他知道这个生命是无辜的。

可是花好不一定月圆,当两人感情逐渐回暖后准备迎接新的生命后,凯蒂的丈夫竟然染上了霍乱,最终他将自己交付给这片土地,没有陪着妻子和新生命回到家乡。有人看到这里感觉小说作者太残忍,在美好的生活中夹杂一些曲折可以理解,但为何要如此残忍地用死亡来终结一切。

这其实很契合中华文化的“放下”,历经生死后的放下才让人倍感轻松。

曾记得在马航出事的时候,有人曾经说过若是飞机上的家人们能安全返航,他们踏上土地的时候唯一想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与家人团聚,可能不会有人考虑当月的业绩是否都完成,不会考虑孩子是否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会考虑升职、加薪、住大房子,毕竟相较于生死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淡然自得的活着才是他们最终的期许。

毛姆的这部面纱想要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些,人若能淡然地活着享受生活,感受爱情,体会真我,爱我们爱的人,过我们想要过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凯蒂也是在历经生死后才理解这些,才能带着孩子平静的生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段过往,享受好余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毛姆的小说面纱,英伦范小说中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