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塑造为人所爱的场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信息         http://pf.39.net/bdfyy/xwdt/

全文约字

Preface

「会用什么样的代称?」

就写Sharon吧。

「简单介绍下你的职业经历?」

我开始工作是年,从纽约、芝加哥到去年底回到中国,主要有两个方向,主业是城市设计师,副业做艺术展览。其实这两个方向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概括地说,我对这两个方向的愿景,一个是在现实里构筑幻想,一个是在幻想里搭建现实。

主业方面,从小就很喜欢空间设计,虽然家里都是做金融的,但大学还是倔强选择了学习城市规划,之后到美国读城市设计Master。毕业后,因为喜欢纽约就去纽约找工作了,加入一家独立事务所,主导设计完成了几个社区中心、小教堂和居住建筑,算快速满足了自己有建成作品的愿望。之后去芝加哥回归了城市设计,加入了一家顶级设计公司做城市设计师,有幸赢得了几个中国城市设计竞赛,和团队一起完成了三个国家级新区的城市设计。这个经历也成为了我决定回国的很大原因。回来后在上海,是一家外资设计公司资深城市设计师项目负责人,很喜欢现在公司的设计风格和价值观——塑造为人所爱的场所。最新完成的城市设计讨论了如何在科技时代保留城市的烟火气,很有趣。

副业方向,有一个联合设计团队前后参展了沙迦艺术双年展、奥斯陆建筑三年展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也在SFMOMA和广州今日美术馆等等展出过。团队背景大部分是空间设计师,我们试图用空间设计的语汇去讨论我们思考的哲学宗教科学问题,并构建一个尽可能浪漫或有趣的场景来描述我们的解决方案。

大概就是这样的。

QA

「你用『倔强』来形容选择学习城市规划,是如何明确这个方向的?」

我觉得其实还是蛮多巧合的积累。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艺术,也一直有在画画,比较有趣的是小学中学上课都沉迷做手工、画画,还被老师抓到。但因为家里跟艺术行业相差甚远,在很长的时间内,其实我也不太清楚纯艺术方向或者设计方向的差异,模模糊糊觉得自己会喜欢建筑学。后来学了城市规划,做模型、绘图,就发现自己的喜好跟行业要求的skillbase有很多契合点——喜欢观察城市、喜欢做手工、喜欢画画,这些点可能潜移默化都引导我最后去选择并坚持在这个行业。

最开始选择这个行业的时候确实也不太了解,在学习之后,也有了新的认识,有一种越来越喜欢的感觉,虽然家里还是一直希望我做金融,比如出国读研时候会希望我同时修一个MBA,甚至现在也会想让我转地产。坚持到现在,我发现以前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的积累,其实对城市规划也有帮助,现今规划学科的几个分类——有偏地理方向的,也有偏经济和*策方向的,也有偏空间方向的,我自己在做的偏空间方向,但也需要地理和经济作为储备知识,而从小身边的环境、周边在聊的东西,让这些对我来说没有很大难度。所以喜好和家庭影响最终都导向我会喜欢并适合这个行业,一个蛮奇妙的体验。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视角、会如何看一个城市?你提到喜欢纽约,是因为什么?」

其实城市设计看城市,会把它非常理性化地拆分成『横向』、『纵向』。『横向』是城市的愿景定位、结构和策略,『纵向』是城市可以拆分成非常多的子系统,例如建筑、市*交通、工程等等,设计上也会划分为地理、生态、人文等系统,所以我觉得学习城市规划和设计是一种比较理性的训练,把城市分成各种系统,然后再综合地理解一个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策或建设去优化城市的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在美国最蓬勃发展的时期大概是七十年前,中国最蓬勃发展的时期,是最近的一二十年,这其实跟社会高速发展、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是重合的,因为这样时期需要新建很多的城市、治理城市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这时候城市规划与设计会发挥它的作用。

但同时,就像我提到我喜欢纽约、或者上海,几乎所有的城市设计师都会意识到我们喜欢的城市可能并不是在城市高速发展期间产生的。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城市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自下而上』是说城市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自然的生长,而『自上而下』是用宏观规划、不同层级机构干预的思路去建设城市,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上而下是一种更高效、快速的方法,但人们喜欢的城市往往是来自历史积淀,人情味和烟火气的东西,更复杂且耐人寻味。

现在行业内也会有一些反思,高速的、产业优先的城市发展方式,很难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想法,这是最早『产—城—人』的规划思路。但如今科技的发展,比如大数据、图像感知、手机信令等技术手段,让规划在技术层面上,可以有办法实现去更广泛倾听和了解市民的想法,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