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ID:linj」
东南亚诸国封建经济(下)
3.菲律宾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群岛国家。菲律宾群岛由个大小岛屿构成,在地理上这些岛屿可划分为五个区域:北部的吕宋(包括附近岛屿)、中部的米沙扬群岛(包括民都洛、三描、内格罗斯、班乃、礼智、宿务、保和、马斯巴特诸岛)、南部的棉兰老岛(包括附近岛屿),以及西南部的巴拉望列岛和苏禄群岛。
14世纪中叶,菲律宾部分重要地区先后出现地区性国家如苏禄、宿务、吞多等。15世纪末,棉兰老岛、民都洛和马尼拉周围也相继出现一些国家。
在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侵入以前,这些苏丹国家已进入早期封建社会。这些国家的基本社会结构是:贵族,自由民,农奴和奴隶四个等级。贵族(摩诃利卡)是统治阶级,包括苏丹王室、*府官吏、达图(村社酋长)。自由民(提马瓜),包括战士、农民、猎户、手工业者,自由民拥有自己的房产和土地。农奴,是依附于贵族的被剥削阶级。奴隶,包括战俘、卖身者、罪犯以及奴隶子女。
菲律宾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较为发达的有米沙扬群岛,吕宋岛南部和苏禄群岛。农作物以稻谷、薯芋和黍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椰子、棉花、甘蔗和麻。捕鱼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苏禄群岛自古是世界闻名的珍珠捕捞场所。手工业有采矿、金属加工、纺织、造船、酿酒、制糖、编织和珠宝饰品等。商业和贸易也相当发达。15世纪,菲律宾同中国、印度支那、印尼、马来亚、北加里曼丹、暹罗和日本等地都有广泛贸易往来。据记载,当时菲律宾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蜡、珍珠、玳瑁、金、槟榔、棉花、苏木、椰子等;中国输往菲律宾的商品主要是陶瓷器皿、耕具、布匹、铜器和纸伞等。
年4月,麦哲伦率领的航船首先在宿务岛登陆,并开始在菲律宾的殖民活动。但不久就遭到马克坦岛酋长的反抗,麦哲伦中箭身亡,残部逃回宿务。此后,西班牙连续于、、、年派遣远征队入侵菲律宾。年到达菲律宾的殖民者以西班牙王储菲利浦名字命名该地,菲律宾的名字由此而来。年,西班牙远征*在宿务登陆,建立了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年占领班乃岛,并接着侵入吕宋岛。年占领马尼拉。到17世纪初,西班牙征服了除棉兰老和苏禄外的全部岛屿。
西班牙殖民*权在占领地区普遍推行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它废除原来的村社制,将菲律宾的土地和农民分配给侵略有功的*人、官吏和教会,以建立所谓的恩康米安达制(监护征赋制)。在这种制度下,若干村社被合并成一个大庄园,庄园主有权向其领地上的居民征收贡税,并负责维持领地内的秩序,支持天主教会在领地上的传教活动。16世纪末,在菲律宾有个领地,其中王室领地31处,私人领地处。
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最初两个世纪里,殖民*权一面对居民强征贡税和劳役,一面垄断了菲律宾的对外贸易。从16世纪末起,菲律宾人以户为单位,每户纳税8个里尔。此外还有教会税、公共基金税、战争税等名目。在徭役方面,规定16-60岁男子每人每年须服40天劳役。为保持在菲律宾的贸易垄断地位,除强制收购农产品和阻止外国势力渗入外,还禁止菲律宾同西班牙及拉丁美洲进行直接贸易。菲律宾同墨西哥的贸易,规定只能由马尼拉(菲)和阿卡普尔科(墨)两港间的官航经营。这种官航贸易从-年持续了多年,给西班牙带来了巨额利润(有时高达%)。殖民者从菲律宾掠取的财富,大部分都运回母国,因而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内外*策,到了18世纪下叶,已成为强弩之末。从18世纪中叶起,在布拉干、八打雁、内湖等省以及马尼拉近郊,爆发了一连串农民起义。年在伊罗戈地区爆发的大规模起义,起义者成立了自己的*府,坚持一年之久。同时,与世隔绝的官航贸易日趋衰落。于是西班牙不得不在菲律宾实行经济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行种植西欧市场所需的经济作物,如靛蓝、甘蔗、马尼拉麻、椰子、烟草和咖啡等。同时在年成立了菲律宾皇家公司,规定以公司纯收入的4%投资于菲律宾农业和加工业。这些措施,使菲律宾逐渐走向单一种植制的殖民地经济结构。
4.泰国(暹罗)
泰国旧称暹罗,位于中南半岛的中部,是个多民族国家。年,泰族在素可泰地区建立了素可泰王国,创造了泰文。14世纪初,湄南河下游的罗斛国日渐强大,于年迁都阿瑜陀耶(一译犹地亚,意为大城),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年王朝遣使来中国,明太祖赐暹罗国之印,从此中国史籍上称之为暹罗。阿瑜陀耶于年征服素可泰,并于15世纪初将其归并为阿瑜陀耶的一个行省。15世纪中叶,阿瑜陀耶九世王戴莱洛迦统治期间,暹罗进行了一系列*治和经济改革。国王称为土地的主人,全国推行援田等级法(萨克迪纳)。贵族、官吏按爵位、职务和官衔分别授与食田,最高爵位昭披耶(公爵)为1万莱(每莱约合2.4亩),依次为披耶、普拉、銮、坤、曼,分别授与、0,以至数十莱不等。平民所分土地不超过25莱。食田由国家掌管,可随时变更、剥夺。贵族、官吏没有固定领地和固定臣民,因此授田法加强了王权,是中央集权制得以巩固的经济基础。农民除缴纳实物地租外,尚有各项杂税,男子每年还须为*府、王室、贵族服劳役3个月。破产的农民往往卖身为奴,形成所谓债务奴隶。
西方殖民者最先到达暹罗的是葡萄牙人,年葡萄牙使节在阿瑜陀耶设立了商馆。17世纪白王子统治时期(-年),荷兰人在阿瑜陀耶建立了商馆。年阿瑜陀耶派遣使团访问海牙,这是暹罗史上对欧洲的第一次访问。此后日本、英国、法国相继在暹罗设立了商馆。到纳雷统治时期(-年),荷兰为排挤英、法势力,曾要求给予荷兰更多的商业特权,在遭拒绝后,荷兰舰队封锁了湄南河口。年,暹罗被迫同荷兰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荷兰人获得兽皮贸易垄断权,而这个权利本来是中国的。年,法国利用暹罗与荷兰的矛盾,派遣一支由6艘*舰组成的海*中队和名士兵,进驻曼谷和墨吉。暹罗被迫承认法国人在暹罗享有治外法权,允许建立贸易站,并割让墨吉周围10英里的全部岛屿。年,帕碧罗阇即位,以强硬手段驱逐了法国人的势力,并与欧洲断绝往来。
阿瑜陀耶实行闭关*策后,国内社会经济受到了巨大影响。商品和货币流通缩减,封建剥削加重,实物地租普遍恢复。年后,国内骚乱和叛乱事件迭出。18世纪上叶泰沙统治时期(-年),暹罗与越南顺化*权争夺柬埔寨,三次用兵,*费开支浩大。18世纪中叶波隆摩葛在位时(-年),曾力图挽回颓势。但王朝倾覆已成定局,年4月缅*攻陷阿瑜陀耶城,建国年的阿瑜陀耶王朝至此灭亡。
缅*入侵后,暹罗各族人民掀起了驱缅复国斗争。当时具有华人血统的将领郑信(又名郑昭,暹人称王为昭)在商人支持下,以匡复暹罗为号,率领兵士于年10月攻占吞武里,自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年)。年,吞武里王朝攻占清迈,奠定了今日泰国版图的基础。
年4月,郑昭女婿披耶却克里在荡平内乱后,被拥立为王,移都曼谷,成为泰国现代王室的始祖。
曼谷王朝建立后,在土地关系上,统治阶级内部仍采用授田等级法。最高爵位昭华授田5万莱;昭(或普拉昭),2.5万莱;昭披耶,1万莱;以下中小贵族从莱至数十莱不等。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雇工、奴隶都是被统治阶级。在农民中又分普赖班、克哈两个阶层。普赖班在法律上是自由农,通常占有土地25莱,除向国家缴纳占收成1/10土地税外,还须缴纳种植税、果园税以及房屋、牧畜、锅灶等税。年满18的普赖班男子有服兵役或劳役义务,役期每年4个月。克哈为非自由农,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因债务而失去自由的人,除每年3个月劳役义务外,余下9个月为债主干活,从法理上,在债务偿清后可恢复自由;另一类称普赖銮,主要是战俘或从邻国迁入的公民及其后裔(不包括华人),普赖銮按租佃条件获得耕种的土地,但不得擅自离开土地,国家对普赖銮不免除服役义务,每年服兵役或劳役3个月。年,国家曾给予普赖銮某种赎身机会,规定在其成为普赖銮时的国王执*期间,可按条件赎免,未能赎免者永远沦为普赖銮。这两类人一直是泰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一类在19世纪初约占农民人数的5%,到19世纪中叶已占全国农民的1/3;后一类被社会鄙视为猪崽子,在19世纪中叶约有万人。
曼谷王朝的农业以种植稻谷为主,19世纪初期暹罗输出的大米在亚洲仅次于孟加拉。经济作物种植也有一定的发展,除较为普遍的甘蔗种植外,南部各省有咖啡作物,北部有大面积的烟草和棉花作物。手工业仍以农村家庭纺织为主,暹罗农户几乎都有自制的纺车和织机。为数不多的手工业工场主要从事制糖、造船和陶器生产。
19世纪初期,曼谷逐渐发展为全国商业中心和进出口贸易的大商港,它同中国、日本、东南亚以及欧洲有频繁贸易往来,尤其同中国的贸易规模最大,中暹两个的贸易商船每年达百余艘。暹罗对来自中国和东南亚的商船只征船税,对来自欧美的商船除船税外,还征货物税,从价税率8%。19世纪20年代后西方殖民势力卷土重来,到19世纪末,泰国只是保持形式上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