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儿童,回到原点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编完本期杂志,《教师之友》就已经踏上的征程。把一个什么样的《教师之友》带进?这也许正是每个读者所关心的。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几年也正在成为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题词。确实,只有教师专业化,只有让教师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有一个切实的保障,教师群体也才能获得相应的地位。
从年第7期开始,《教师之友》把全面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基本的内容定位予以明确,并力求搭建一个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框架。经过半年左右的实验,从我们收到的各方面反馈来看,广大读者对这个框架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年,我们将对这个框架进行修缮。本期封底有一首关于年栏目设置的“十四行诗”,诗的“腰部”就是这个框架的主要内容。
《教师之友》年将增加两个新栏目,学理和底色。学理一栏我们将组织一批具有穿透力的经典理论文章。也许一些老师有理论恐惧症,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理论文章确实需要我们埋下头来啃上一啃,需要我们在阅读时间和精力上付出相对高昂的成本;二是有些所谓的理论本来就面目可憎,有的甚至就是伪理论,只是拿几个生僻的名词术语蒙人罢了。其实,真正的理论是有力量的,也是实用的,更是通俗易懂的。希望我们组织的这一组文章能够对恢复理论的本来面目并进而改善理论在部分教师中的不良“形象”起到一定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说,教育是一项“打底”的工程,教师的角色也有点类似“打桩机”。但要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地基,教师本人首先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底子——底色栏目的命名即由此而来。这个栏目由人文书院和科学讲堂两部分组成。人文书院侧重于人文常识的启蒙,本栏的撰稿队伍由国内各领域第一流的学者组成,期待能达到“小文章有大气象”的效果。科学讲堂将重点
媒体是一个读者、作者、编者三力合一的平台。一个优秀媒体的诞生不仅需要有称职的编者,更需要作者和读者一起担当。
让我们共勉。
,我们轻轻吟诵——《教师之友》的十四行诗:
有一缕沉思去追寻
有一种博大绘地图
有一抹厚重做专题
有一筐故事在场景
有一点灵犀于方法
有一方天地是课堂
有一番顿悟为学理
有一腔豪气打底色
有一串解析铺路径
有一行脚印连行者
有一席谈吐围茶座
有一道眼光看海外
有一丝牵挂回家园
有一壶温暖送朋友
注:文中蓝字部分是年《教师之友》的栏目名称。
(年第12期《教师之友》编辑手记)
本文选自《教师之友》杂志年第12期。说明:未经授权,刊发在问对教育的所有文章不欢迎转载。经授权的转载的文章,不能改动原标题,除内文错别字之外不能删改,并请注明: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