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http://www.kstejiao.com/引言
德国经济在12至13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三圃制普遍流行,果艺和园艺也都发展起来。13世纪时,葡萄酒酿造业由莱因河流域向东传布,技术作物如亚麻、大麻等也大为推广。莱因河和多瑙河一带,出现许多大城市,如科伦、沃姆斯、奥格斯堡、纽伦堡、乌尔姆等。这些城市靠近边境,纺织业和金属制造业的产品,不但供给地方市场需要,而且向国外输出。波罗的海南岸的城市也都如此,很早就和法、英、佛兰德尔、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以及意大利北部城市国家有了商业联系。城市利益主要依靠对外贸易,与国内市场关系不大。因此市民阶层虽有成长,但和王权没有发生紧密联系;全国也没有形成象巴黎和伦敦那样的经济中心。
德国城市的发展和政治的分裂
多数德国城市,都处在教会的领地上,沿莱因河一带的尤其如此。各城主教设立关卡,征收过境税;骑士则往往抢劫商旅。商人不胜教俗封建主的侵扰,从12世纪起,就展开对封建主的斗争,结果获得不同程度的城市自主权。从主教控制下获得自主的城市称为“自由城市”,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它们可以设立高级法院、铸造货币、建立军队。
在附属诸侯的城市中也成立了市议会。但它们仍须向领主缴纳定额捐税,在司法上不能行使高级审判权。此外,还有称为“帝国城市”的律贝克、不来梅、汉堡、奥格斯堡、纽伦堡、法兰克福等。它们在名义上属于皇帝,有纳税和提供军队的义务,但实际上也获得了某种独立地位。
德国从11至12世纪以来,封建化过程已经完成。诸侯各据一方,政治上形成了分裂局面。12至13世纪各地的经济发展,起了加强封建割据和城市独立自主的作用。王权得不到新兴社会力量的支持,不能集中;国王实际上是一个拥有尊号的大诸侯。年,法兰克尼亚王朝告终,各大公爵互争王位,最后落入萨克森霍亨斯陶芬家族之手。
霍亨斯陶芬王朝对各大诸侯仍然无法控制,转而致力于对意大利的扩张。自奥托一世恢复皇帝称号以后,意大利北部成为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上的分裂比德国有过无不及,且无足以与皇帝抗衡的强大诸侯。皇帝借口在法理上拥有对意大利的统治权,一再向意大利扩张势力。
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部伦巴底和中部托斯坎尼工商业发达,重要城市大都集中于此。教皇辖地和南意大利主要是农业地区,没有发达的城市。
十字军东侵以后,意大利城市排挤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城市商人积累大量货币资金,并投到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中去。手工业生产发达,分业日细,行会的数目随之增加。米兰盛产丝绒和武器;威尼斯则以玻璃制品著称。在佛罗伦萨,毛呢业很发达,经常从英国和西班牙输入羊毛原料。
已经强大起来的城市,同周围的封建主进行激烈的斗争。城市对其周围广大地区取得了支配权,有的形成城市国家,如威尼斯、热诺阿、佛罗伦萨等。12和13世纪之交,大多数城市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城市上层的手里。城市上层包括大商人、高利贷者和在城市中从事商业和银钱业的小封建主,他们都号为“骑士”。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行会势力日益增强。从12世纪末起,行会手工业者就要求参加城市管理,与所谓骑士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城市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入农村,促进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农民对封建主依附地位的摆脱。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为货币地租所代替,富裕农民可以向市场销售剩余产品,贫苦农民则被迫离地,到城市另谋生活。城市居民在与封建主斗争中,积极支持农民。12世纪时,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农民不仅基本上得到了人身自由,而且还为村社争取到自治权,选举村公所和村长。
但是为时不久,打败封建主的城市就把村社控制到自己的手中,取消了自治。富有市民大量收购农民土地,交给短期佃户耕种。这样,农民虽然从农奴制度中解放出来,但同时失去了土地。压迫他们的不再是封建主,而是城市。南部和西北部某些地区的农民,仍然处于依附地位,农奴制度到处流行。
12世纪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属于西西里王国。这个国家是入侵的诺曼人在11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中部意大利的大部分土地是教皇辖地。在托斯坎尼和伦巴底则有许多城市国家。西北部有若干封建诸侯的领地。
意大利城市和德国城市一样,是靠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彼此之间很少联系。城市不但没有政治统一的要求,而且由于市场的竞争,彼此间不断矛盾。威尼斯和热诺阿、热诺阿和比萨、佛罗伦萨和比萨都互相敌视,经常冲突。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国家的统一,分裂局面一直保持下去。经济繁荣而政治软弱的意大利,便成为德国皇帝的争夺目标。
霍亨斯陶芬朝对意大利的侵略
年,霍亨斯陶芬王朝在德国的统治开始。王朝第二个皇帝巴巴洛萨腓特烈一世(~年)好大喜功,抱有统治“世界”的野心,称他的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即位不久,他就开始对意大利侵略。腓特烈认为征服意大利,不但可以获得大量财富,而且还可以控制罗马教廷,利用教廷控制一切基督教国家。因此,从到年,他曾六次侵入意大利。
腓特烈一世第一次进军的直接目的,是要在罗马加冕。罗马从年起便发生了政变,商人、手工业者和小骑士联合起来,从教皇手中夺取了城市政权,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伯利霞的教士阿诺德代表城市上层利益,反对教皇的世俗政权,要求教会放弃领地。阿诺德威信很高,成为新政权的实际首脑。当腓特烈迫近罗马时,新建的共和国希望联合他共同反对教皇。但他在入城后却逮捕了阿诺德,并交给教皇处死。腓特烈所率领的骑士在罗马的横暴行为,激起了居民起义。他在加冕后不得不于年退出罗马。
年,腓特烈二次侵入意大利,其目的是为了征服伦巴底城市。他在隆加利亚平原召开有意大利封建主和城市代表参加的会议,宣布皇帝在意大利有无限权力,并要求城市接受皇帝所委派的长官。米兰等城反对会议的决议,遭到腓特烈的围攻。年,米兰粮绝投降。腓特烈为了表示惩罚,竟下令毁灭米兰。在教皇争位的纠纷中,腓特烈声称皇帝有裁决之权,支持受他支配的维克多四世,否认亚历山大三世(-年)为合法教皇。
腓特烈的扩张和暴行,使教皇和整个北意城市惴惧不安。各城市弃嫌修好,组成伦巴底同盟。米兰城在同盟的帮助下恢复起来,并在同盟中起主要作用。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痛恨腓特烈越权干预教廷,联络威尼斯和西西里王国,并积极支持伦巴底同盟。年,腓特烈攻入罗马,教皇南逃。年,腓特烈第五次进兵意大利,但于年在米兰西北的林雅诺地方被伦巴底同盟军击败,被迫乞和。
次年,腓特烈重演一百年前“卡诺沙”故事,亲自到威尼斯拜见教皇,吻其短靴,表示降服。接着和伦巴底同盟签订了六年停战协定,期满后又于年订立康斯坦次和约。皇帝在和约中承认城市有选举市长的权利,废除隆加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
腓特烈在军事失败后,又图用外交手段改善他在意大利的处境。年,他为其子亨利与西西里王国联姻,西西里遂转向霍亨斯陶芬皇室。腓特烈此举,虽然拆散教皇与西西里的联盟,但从此德国皇帝却愈益陷入意大利的政治纷争之中,分散了对付国内诸侯的力量。
德国封建主的向东侵略
在皇帝侵略意大利的同时,德国北部封建主也向东对西斯拉夫人、普鲁士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和爱沙尼亚人进行掠夺。他们从十字军东侵失败以后,就想以牺牲邻人来扩充自己的领地。为数众多的德国骑士也想掠夺财富和土地。德国教会和僧侣骑士团以感化异教徒为借口,在这些侵略活动中起了积极作用。教皇英诺森三世大力支持和组织骑士团东侵。参加掠夺的还有企图获得原料和销售市场的德意志北部城市。
居住在易北河以东和波罗的海南岸的西斯拉夫人,在12世纪中叶尚未完成封建化过程。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和德国北部其他封建主开始采取东进政策,进攻奥波德利人。年,亨利再次出兵,击败奥波德利人的长期抵抗,并夺占其地,以后建立麦克伦堡公国。年,波摩尔人也丧失独立,其所属土地成为波麦拉尼亚公国。
与此同时,北马克边地侯侵占留提契人的土地,建立勃兰登堡侯国。德国封建主对西斯拉夫人的侵略,带有军事殖民性质。许多骑士在新占地区获得土地,教会也得到丰富的赐赠。封建主用各种方法吸引德国移民,给他们以各种优惠。原有的斯拉夫人被驱逐到贫瘠的地区,教会迫令他们信仰或改宗罗马正教,稍有反抗,即遭残杀。德国封建主还强迫推行日耳曼化政策,禁止斯拉夫人用自己的语文,按自己的习惯生活。
德国封建主很快就侵入波罗的海的东南岸,商人和传教士是这次侵略的先锋。年,德国人在西杜味纳河口建立里加城。次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宣布对异教徒的十字军远征,并鼓励成立立窝尼亚骑士团。这个骑士团不久就占领全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居民沦为农奴,被迫接受基督教,并向教会缴纳什一税。
同时,普鲁士部落也遭到侵略。年,英诺森三世委派普鲁士主教,并组织德国骑士十字军。正在和普鲁士人作战的波兰王公,又乞援于条顿骑士团。经过多年的激烈斗争,普鲁士终被征服。年,条顿骑士团和立窝尼亚骑士团合并,领有波罗的海东岸和南岸的广大土地。骑士团国家还力图侵略俄罗斯、立陶宛和波兰等国。
英诺森三世时期的教廷
英诺森三世(-年)是富有野心的教皇,承袭并发展了格里哥利七世的教权观点。他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世界上的代表,其权力直接受之于上帝;皇帝和国王都应臣属于教皇,由教皇授予世俗的权力。
当时西欧的政治形势对英诺森三世是有利的。德国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威尔夫家族正在争夺帝位,皇冠谁属,教皇举足重轻。英诺森三世利用这一时机,在德国挑起内战,然后把德国势力赶出意大利。他收复过去为德国和意大利封建主所侵夺的教皇辖地,巩固了教皇在辖地以内的统治。他利用西西里王腓特烈二世年幼,自命为监护人,从而在实际上统治西西里王国。他又干预英法两国的斗争,乘英国诸侯反对无地王约翰的机会,迫使约翰称臣,并缴纳年贡。
当英诺森三世全盛时期,不少国王都自认是教皇的附庸。英诺森三世又是多次十字军的发起者。征服拜占廷的第四次十字军、反对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的十字军和侵略波罗的海沿岸斯拉夫人的十字军,都是在他的号召和赞助下组成的。十字军的兵锋所至,教廷的势力随之扩张。
英诺森三世时期,成立了托钵僧团。托钵僧到处宣传“清贫福音”,其作用是蒙蔽人民,使之安于贫苦,借以消弭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反抗。托钵僧团包括两个派别:法兰西斯派和多米尼加派。英诺森三世还加强宗教裁判所的作用。宗教裁判所由多米尼加派教士主持,专门迫害教会的反对者。
英诺森三世从各国人民征收名目繁多的教会捐税,并开始大量出售“赎罪券”。教廷府库充盈,成为欧洲最大的财政中心。
英诺森三世时期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期。教皇经常干涉各国内政,支持封建主反对国王,阻挠各国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的进程。在当时欧洲的政治发展中,教皇起着极端反动的作用。
霍亨斯陶芬朝的终结
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即德国皇帝位(-年),兼领西西里王国。他对德国和意大利采取不同政策。在德国,他任听封建诸侯在其领地内几乎享有无限的权力,甚至禁止德国城市缔结反对领主的同盟。但在西西里,却发展经济,提倡文化,全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并企图树立对整个意大利的统治。腓特烈二世在意大利的政策,引起城市和教皇的联合反对。年,教皇格里哥利九世策动恢复伦巴底同盟,和腓特烈进行长期激烈的斗争。
年,腓特烈在帕尔马附近为城市军队所败,两年后死去。年,霍亨斯陶芬朝在德意志的统治告终,西西里王国也于年为法国安茹伯爵查理所夺。霍亨斯陶芬朝亡后,从到的二十年间,在德国没有皇帝,历史上称作大空位时期。此时,早期出现的一些公国,都已分裂为许多零散的领地,封建割据的局面更加严重了。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同盟
14至15世纪,德国城市行会手工业处于繁荣时期。呢绒、亚麻等工业分布很广,并有较远的市场。武器制造、金银首饰、旋工、镂刻艺术也很发达。由于采矿业发展,15世纪德国矿工在欧洲最称熟练。年,约翰·古登堡(-年)发明活字印刷术。
从中国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入欧洲的火药制造,也在德国发展起来。城市手工业的繁荣刺激了农业生产。荒地开垦,耕地面积继续扩大,染料植物和其他由外国传入的植物品种也培植起来了。
德国北部城市如律贝克、汉堡、不来梅等,从13世纪以来就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上进行商业活动,经营西欧各国和斯拉夫东方之间的中介贸易。自从德国封建主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之后,这些城市的中介贸易更加繁盛。南部城市如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是当时著名的繁华中心。
从意大利运来的丝织品、印度香料和其他东方商品,都以这些城市为集散地。当时德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比国内市场要密切得多。微弱的王权不能给它们以有效的保护,因此它们组成同盟,保护自身的利益。城市同盟曾出现在德国的许多地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最初只是律贝克、汉堡、不来梅等几个城市的联合,到14世纪中叶才扩大形成。同盟以德国北部城市为主,在不同时期内联合了约七十到二百个北欧城市。同盟中心经常在律贝克,最高权力机关为每三年召集一次的代表会议。人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决议,违者令其出盟。同盟无常备军,必要时召集各城兵力作战。-年,同盟各城的联合舰队在对丹麦战争中取得决定胜利,迫使丹麦王签订丧权失利的斯特拉松得和约。
汉萨同盟在邻近国家中享有商业特惠,在伦敦、布鲁日、挪威的卑尔根、俄国的诺夫哥罗德都设有商站。入盟城市的商人受其保护,从事对外贸易。它划一了商业法,使商业诉讼不受封建法庭的管辖。同盟各城所经营的主要商品有北欧的毛皮、松脂、柏油、木材、鲱鱼,俄罗斯的蜂蜜、蜂蜡、皮革、亚麻、大麻,和西欧各国的呢绒、金属器、葡萄酒、以及其它奢侈品等。汉萨同盟的贸易活动沟通广大原料产地和手工业中心的联系,对中古时代的欧洲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15世纪后期起,汉萨同盟开始衰落。邻近国家如英国、瑞典、俄罗斯等都发展了自己的商业,不再依靠汉萨商人的中介贸易。尼德兰的转运贸易也兴盛起来,北海沿岸在商业上逐渐超过波罗的海,汉萨同盟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德国的西部和南部也形成城市同盟。莱因河畔的城市如美因斯、沃姆斯、科伦、斯特拉斯堡等组成了莱因同盟,多瑙河上游的城市如奥格斯堡、乌尔姆、纽伦堡等组成了士瓦本同盟。它们都包括几十个相邻的城市。这些城市的金属制造业和毛织业非常发达,与意大利、尼德兰、法国维持着密切的贸易联系。城市的主要敌人是地方封建主和拦路行劫的骑士。年,两个同盟合并,并一度打退骑士的进攻。但在年,这个同盟终于在封建诸侯的联合压迫下瓦解了。
农民的状况
十字军东侵时期,德国有很多农民赎买了人身自由。在国内开垦新地和向易北河东移民过程中,封建主为了吸引劳动力,一般都给农民以比较有利的条件。农民处境获得暂时的改善。但从14世纪后期起,封建主对城市手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增加,需要更多的收入,“就对农民开始了新的压迫,更高的租额和力役,日益迫切地热心于再度将自由农民变成隶农,将隶农变成农奴,并且把共有的马克土地变做领主的土地。”在14至15世纪间,这是德国农民的一般处境。
然而,德国各地区的农民处境并不是一致的。在东部,移居到易北河东岸西斯拉夫人土地上的农民,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土地所有权依然是领主的,移住者对于领主,必须世世代代提供一定的地租和力役。但这种负担是那样地有限,所以这一带农民的境遇,比起德国任何其他地方的农民来,都要好些。”在16世纪以前,这里的骑士领地还没有大量的粮食输出,加强农民劳役的现象还不普遍。
在西北部莱因河流域,由于城市繁荣,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较早,农民经济很早就卷入市场,农民内部也发生分化。封建主一般不经营土地。他们把土地大片出租,由承租者经营,本人则迁住城市,坐取地租。租地的人多半是从前管庄“迈伊尔”,因此这种租地的制度称为“迈伊尔”租佃制。
在西南部莱因和多瑙两河发源的地带,农民处境最苦。这里山岭较多,农民的份地不但面积小,土壤也很坏。14至15世纪时,领主加强对农民的压榨,特别是在供应城市手工业原料、种植亚麻等技术作物的土地上,加强了徭役和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些领主侵夺村社附属地,以便对农民进行更残酷的压榨。随着封建压迫的加强,农民的反抗斗争也更为激烈。早在16世纪的农民战争之前,这里已经爆发过多次的起义。
政治的分裂和王权的衰落
帝国皇位经过二十年的虚位,由诸侯推出哈布斯堡家族的卢道夫(-年)继承。卢道夫地位软弱,诸侯推选他,正因他无力干预他们的独立。此后,皇位辗转于哈布斯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之间,所有的皇帝都只是徒拥虚名,统治权不出自己的领地。在有机可乘的时候,他们就集中力量于领地的扩充。哈布斯堡家族从捷克王室手中夺取奥地利、斯提里亚、卡林提亚和卡尼鄂拉,并以奥地利为领地中心。卢森堡家族也利用婚姻关系兼并了捷克。
在教俗封建主中,以勃兰登堡边地侯、萨克森公爵、捷克国王、莱因区的巴拉丁伯爵和美因斯、科伦、特里尔三个大主教的权势最大。年,皇帝查理四世(-年)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上述七个诸侯选举,他们称为“选侯”。诏书承认诸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有征税、铸币和司法等权;皇帝放弃对诸侯领地内政的任何干涉。诏书又承认封建主私战的合法性,仅规定附庸不得发动反对自己领主的战争。城市之间也不得订立同盟反对诸侯。这样,黄金诏书成为诸侯割据的法律依据。
帝国议会仍然继续存在。诸侯、高级教士和帝国城市的代表出席议会,讨论具有共同意义的问题。但事实上,议会成员利害分歧,往往不能作出任何共同决议,纵使作出某些决议,帝国也没有任何执行机构可以付诸实施。帝国没有共同的法律,没有固定的赋税,也没有常备军。可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却建立起类似其他国家的等级代表机关。他们各自召集这类的地方议会,获得所需要的税捐。
帝国不但没有共同的行政机关,连领土也不固定。若干地区先后脱离帝国。年,普鲁士成为波兰的附庸,同时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施坦也转归丹麦。捷克在胡司战争后实际上脱离了帝国的版图。瑞士经过长期的斗争,也于年摆脱哈布斯堡朝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国家。
14至15世纪意大利政治概况
自从霍亨斯陶芬朝灭以后,意大利实际上已脱离德国皇帝的控制。在北部的伦巴底和中部的托斯坎尼,除经济比较繁荣的城市共和国和米兰公国外,还有一些比较落后的封建小国,如萨伏依公国、皮埃蒙特公国、孟菲拉侯国、萨鲁索侯国等。半岛中部仍然处于教皇的统治之下。南部的西西里王国,从年转归法国的安茹家族统治。法国封建主加重剥削,其雇佣军到处骚扰,南意各城和东方的贸易关系受到破坏。
西西里于年8月31日以晚祷钟声为号,在巴勒摩发动起义,消灭了法国在岛上的驻军。意大利半岛南部则仍归安茹家族占有,称那不勒斯王国。年,西西里封建主为了摆脱法国统治者的威胁,投附阿拉冈王国。到年,那不勒斯也为阿拉冈所夺。从此,意大利南部就长期处在西班牙人的统治之下。
意大利农民的处境和多里奇诺起义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城市发达地区的农奴,从13世纪起,就基本上获得人身自由。但是他们的土地很快被富裕市民所收购,或者变成了小佃农,或者到城市为佣工。南部意大利长期保存着农奴制度。在霍亨斯陶芬王朝统治时期;西西里农民的劳役每年达一百四十天。直到14和15世纪,南意的农民才逐渐摆脱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他们向领主交纳高额的货币地租,担负一部分遗留下来的劳役以及沉重的国税。
北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萨伏依、孟菲拉、皮埃蒙特等地,到14世纪初还盛行农奴制。封建主保持对东北若干城市的统治。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又引起对农民剥削的加强。因此农民对封建主的斗争十分尖锐,往往表现为异端运动的形式。年左右,哲拉德·塞加烈里在帕尔马附近创立了“使徒兄弟派”,宣传宗教生活必须清贫贞洁,反对教会腐化。
同派信徒互以兄弟姊妹相称,捐其私产,视为共有,吸引了许多农民和城市贫民。使徒兄弟派影响逐渐扩大。虽然教皇横施迫害,塞加烈里被处火刑,但运动并未停止。法兰西斯派僧侣出身的多里奇诺和作过女修士的玛格丽特成为塞加烈里的继承者。运动由教派活动迅速发展为农民战争。
年,皮埃蒙特地区爆发了多里奇诺领导的农民起义。多里奇诺宣传财产共有,认为私有财产是一切灾难的根源。他预言没有私有财产的“千年王国”就会来到,号召一切被压迫者起来消灭教士和富人。当他带领一队信徒出现在皮埃蒙特阿尔卑斯山区的时候,农民纷纷响应,形成一支六千人的武装队伍。
其中有一支是妇女组成的,由玛格丽特率领。起义者捣毁寺院,破坏庄园,击溃封建主几次派去镇压的军队。封建主施展分化起义农民队伍的伎俩,一部分农民遂脱离起义。教皇克力门五世(-年)在这时宣布对起义农民进行十字军征讨。起义者退入深山,受到敌人的围攻和封锁。年,粮食断绝,起义者大部战死,多里奇诺和玛格丽特也在受尽折磨后牺牲。
多里奇诺起义是西欧各国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先声。法国的扎克雷起义、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都比它为晚。意大利城市发达较早及其对封建庄园经济的影响,加速了反农奴制斗争的开展。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早在9、10世纪间,就在地中海上进行商业活动,到10世纪末年,成为一个富庶的商业共和国。干字军东侵期间,威尼斯巩固了在东方和爱琴海沿岸的地位,并乘机把竞争对手热诺阿赶出君士坦丁堡。到14世纪时,它的领土包括波河下游、达尔马提亚、希腊南部、优卑亚岛和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也于15世纪末被兼并。威尼斯拥有商船三千艘和很多军舰,在舰队中服役的人员达三万人。它不但和地中海东部及黑海沿岸进行贸易,而且远越直布罗陀海峡,与英国和尼德兰通商。威尼斯的金币“杜卡特”几乎成为全欧通用的货币。
威尼斯经营中介贸易。它从东方各国贩运胡椒、肉桂、肉豆蔻、丁香、甘蔗糖、宝石、丝绸织物和各种生产原料如蓝靛、明矾等,·然后运往西欧各地高价出售。也经营罪恶的奴隶贸易,直到15世纪末期,威尼斯还有奴隶三千人。在工业方面,造船业颇为发达,丝织业和玻璃制造业也驰名欧洲。此外,还生产大量的亚麻布、呢绒、武器、蜡烛、镜子等,运销各地。
从12世纪起,威尼斯的政权就为商人贵族集团所把持。最高的立法和监察机关是由四百八十个议员组成的“大议会”。国家首脑称“督治”,由选举产生,终身任职。实际上握有行政大权的是元老院,由大议会选出。年,选举大议会议员的权利受到限制,只有列名“黄金簿”的几百个贵族大姓才有选举权。年,被排斥在大议会之外的商人企图推翻贵族寡头政治,没有成功。贵族为加强控制,另组“十人委员会”,独揽一切。年,十人委员会成为永久性的组织,下设侦伺机构,专以恫吓、暗杀等手段迫害一切反对力量。嫌疑分子或被秘密处死,或被关进以铅为顶,灼热难忍的“铅牢”。从此威尼斯国家制度就更具有寡头独裁的性质。
佛罗伦萨共和国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北部最大的手工业中心,从12世纪起,就先后发展了呢绒工业和丝织工业。佛罗伦萨的羊毛商人不但从国外输入羊毛原料,而且还从英国、佛兰德尔、莱因河一带,购进粗制本色呢绒,进行加工和染色,转口运销,赚取巨利。年,成立了羊毛业公会。大约从14世纪初叶起,羊毛业公会的商人就直接组织呢布生产。这种生产已经处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状态,形成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14世纪15世纪,已经稀疏地可以在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看到”。这在佛罗伦萨的呢绒工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的特点是把许多作坊结合起来,雇用工人把羊毛进行初步加工,洗刷、梳净,然后分发给城市或农村的手工业者,由他们在自己家里纺成毛线,织成毛呢。其余的操作过程如染色、整饰等等,则在较大的手工工场里完成。这种生产组织,马克思称之为“混成的工场手工业”。
它虽然使用手工操作,但已经有了初步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控制这种生产的富裕商人,已经是占有资本和生产工具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家。受他们残酷剥削的工人,毫无权利可言,不得组织行会或同盟。梳毛工人的工资最低,生活也最为困苦。年,在佛罗伦萨大约有二百家从事呢绒生产的手工工场,产额大约为八万匹呢绒。
佛罗伦萨的银钱业也很发达,从13世纪末叶起,就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支配地位。14世纪时,佛罗伦萨的银钱业约在一百家以上,其中以巴尔第家族最为有名。美第奇家族在15世纪进行更为广泛的金融活动,借贷利息一般在25%左右。佛罗伦萨的银行家为教皇征收各地捐税,许多国家的统治者和贵族,也和他们发生借贷关系。
13世纪中叶以前,佛罗伦萨的政权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城市内部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年,贵族政权最后被推翻,行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这时颁布的“正义法规”,长老会议为最高管理机关,议员主要由大行会选举。大行会共有七个,即羊毛商、丝绸商、呢绒场主、毛皮商、银钱商、律师及医生等行会,称为“肥人”。每个大行会选派代表一人。其他手工业者如铁匠、泥瓦匠、鞋匠等组成的十四个小行会,称为“瘦人”,共选派代表二人。没有加入行会的劳苦大众,根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长老会议的首领称为“正义旗手”,同时是城市自卫军的指挥官。
年梳毛工人起义
佛罗伦萨大行商的专横以及对雇工和小手工业者的残酷剥削,激起了人民多次的反抗。年,梳毛工人以罢工为手段,和业主进行斗争。年7月,梳毛工人又联合没有加入行会的小手工业者以及流入城市的农民,举行起义,目的是争取组织行会和参加选举的权利。起义者称为“褴褛汉”。他们占领长老会议大厦,夺取城市政权,并选举新的长老会议。毛织业行会的一个职员米凯尔,兰多当选为正义旗手,同时成立了梳毛业、裁缝业、理发业三个新行会。
新的长老会议提出改革措施,如征收累进所得税,对贫民分配粮食,让城市所有的人参加手工工场生产,剥夺豪门的参政权等。大工场主采取同盟歇业阴谋,使工人陷入失业和饥饿,同时对米凯尔·兰多实行收买。年8月,梳毛工人再度发动起义。部分小手工业者满足于已经摆脱了大工场的竞争,没有支持。米凯尔·兰多则背叛起义,投靠大工场主,镇压梳毛工。起义势孤,归于失败。“肥人”重握政权,新成立的三个小行会全被封闭。
梳毛工人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雇佣工人反对工场资本家的起义。城市雇佣劳动者在各方面还不成熟,他们还没有严密组织起来。小手工业者动摇不定,又出现了叛徒,遂使起义遭到失败。但是这次起义却清楚地暴露了14至15世纪意大利城市新兴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起义的雇佣工人是近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前身,他们所作的斗争是历史上城市无产者第一次向大工场主争夺政权的伟大行动。
美第奇家族的统治
佛罗伦萨的行商豪富日益以专制的方式来加强统治。从14世纪9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政权归于阿尔毕齐家族。这个家族代表商业高利贷资本的利益,积极执行对外扩张政策。年,佛罗伦萨合并比萨,年又合并雷荷恩;但在对卢卡的战争中(-年)却遭到失利。美第奇家族乘机排斥阿尔毕齐的势力,任何重要措施都须得到美第奇的同意,才能付诸施行。美第奇家族成为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
美第奇家族对于扩张领土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的银行资本无须通过控制领土即可渗透到其他国家内部。他们和主张扩张政策的商人集团相对立,对内采取笼络手段,稍稍减轻人民的税捐,借以巩固自身的地位。他们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公共建筑物,奖掖艺术,招致许多著名的建筑师、雕刻家、画家、诗人,使佛罗伦萨成为当时意大利的文化中心,以此粉饰其专制统治。
美第奇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柯西莫和罗棱索。柯西莫统治时期(-年),奠定了美第奇家族专政的基础。到罗棱索时期(-年),佛罗伦萨达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顶点。罗棱索的银行在欧洲各主要城市设有分支,和教廷财政也有密切联系,其金融势力影响罗马和各国政治。16世纪初,他的儿子乔凡尼当选为教皇,即推崇世俗文化的立奥十世。
罗马教廷
教皇权力在英诺森三世时期达到极盛。到了14-15世纪,西欧各国已经强化的王权,开始限制教廷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威克里夫提出的“民族教会”口号,影响深远。各地的异端运动也动摇了教会的威信。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年)和法王腓力四世斗争的结果,充分说明教俗两权的消长。在-年教皇驻在阿维农时期,权力衰落的趋向就更其明显。在政治上萎缩不振的教皇,日以搜括税捐,多征教会法庭讼费为事。阿维农教廷奢侈糜费,教士腐化荒淫。社会各阶层广泛要求改革教会。
当教皇驻在阿维农时期,罗马的封建横暴势力迅速增长。年,爆发了以科拉第·黎恩济为首的罗马手工业者和商人反对教皇和封建主的大起义。封建主的政权被推翻,罗马再度建立共和国。科拉·第·黎恩济组织市民军队,强迫封建主退出堡垒,宣誓对共和国效忠。他并企图以罗马为中心,统一意大利。独立的城市对此发生戒惧。黎恩济在和封建主的继续斗争中,迫于急需,不得不增加捐税。这又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于是封建主利用机会,把他逐出罗马。
年,黎恩济重新夺取罗马政权,但是不能巩固,终于在封建主组织的叛乱中被杀。罗马旧势力的统治如故。
年,教皇回到罗马,所谓阿维农之囚终止。但是紧接着就发生法国籍红衣主教与本地势力的矛盾,开始了西方教会大分裂。在此期间,罗马选出一个意大利人为教皇;法国籍红衣主教则另立教皇,回到阿维农。两个教皇分驻两地,彼此诅咒,互相开除教籍,互称对方为邪逆。西欧各国统治者也各以其政治利益,分别承认对自身有利的教廷。法国、苏格兰、西班牙和南部意大利承认阿维农教廷,英国、德国、北部意大利承认罗马教廷。一般教徒莫衷一是,教廷威信大为贬落。
结语
于是在许多国家里出现“宗教会议运动”,要求终止大分裂,恢,复教会统一,整顿教会组织,抑制教皇权力。年,宗教会议在比萨召开,废黜原来的两个教皇,另选新教皇。但是两个旧教皇都拒不退位,不但未能恢复教会的统一,反而造成三个教皇鼎峙的局面。直到康斯坦次宗教会议(-年)时,才迫使三个教皇都退位,另选马丁五世(-年),结束了分裂局面。康斯坦次会议声称代表全体基督教徒,权力高于教皇。在实际上,会议却集中力量镇压人民群众的教会改革运动,审讯捷克的伟大改革者胡司,施以火刑。
-年的巴塞尔宗教议,也竭力破坏捷克胡司派的改革运动。宗教会议失去人民的支持,在改革教会问题上无所成就。年,教皇宣称宗教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思想为异端邪说,宗教会议运动从此消沉。但是一再低落的教皇威信也无法重振,统治基督教世界的妄想不得不最后破灭。此后,教皇逐渐流为一个盘踞在意大利中部的小君主,多半是对内依恃罗马豪门,一朝当选,亲族皆贵,对外则仰承大国鼻息,扮演一个可耻旅客退位通章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