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凯恩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残暴蛮横的丘吉尔是英帝国的最后余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下来得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4886.html
首发历史调研室年布伦海姆战役,约翰丘吉尔与欧根亲王联手击败了路易十四,打破了太阳王61年来的不败神话,约翰丘吉尔因此声名鹊起,显赫一时,他与威灵顿纳尔逊齐名,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丘吉尔。这个姓氏也与贵族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名传后世。约翰丘吉尔在约翰死后年,丘吉尔家族出生了一个新成员,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会超越他的祖先。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每当提起丘吉尔这个名字,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不再是他的祖先,而是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出生在布伦海姆宫,这是当年英国女王为了庆祝赢得海姆战役的胜利,为他祖先修建的宫殿,具有公称号的建筑。在英国有很多座,但只有这一座不属于王室和教会,象征着一种超然独特的贵族地位。在这样的家庭里的丘吉尔,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贵族子弟。他骄横跋扈,自视高人一等,但对于国家和王室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童年的丘吉尔对学习不感兴趣,他钟情于历史和令人热血沸腾的诗歌。在学校丘吉尔顽皮叛逆,经常被惩罚,父亲只好把他送到军事学院,希望他能有所成长。丘吉尔很快表现出了对于战争和写作的热情。在军事学院他成绩优异,他喜欢亲历战争一线,记录报道战事,最终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他亲身经历了两次战争,一次是年印度马拉坎德战役,另一次是年的南非英布战争。这两场战争中,丘吉尔著作颇丰。他写了很多新闻报道,还出版了三本书,其文学才华开始展露。这两次发生在殖民地的战争,也让丘吉尔意识到殖民地对于英国的重要性,并加深了它的殖民主义倾向。年的丘吉尔他认为英国不但为印度引入了一个开明的政府,而且引入了法律和秩序,还提倡尊重财产,尊重劳动。这些荒唐的言论背后,是他作为殖民者满满的优越感。在年轻时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就根植与丘吉尔的脑海中,最终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英布战争中,丘吉尔被敌人俘虏,但他成功越狱,还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了战争英雄。年三月,趁着名声尚在,丘吉尔回到英国,抓住机会,成功当选议员,长达六十三年的政坛生涯由此起步。年,丘吉尔被任命为贸易委员会主席,正式进入内阁。那时他才34岁,可谓平步青云。年十月,又被任命为海军大臣。他一向对战争敏感,在当时欧洲紧张的气氛中,他意识到战争即将爆发。于是他一改过去不断裁减军费的做法,大力发展坦克和空军,与德国展开海上军备竞赛,大量制造无畏舰,以确保英国海军方面保持领先。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并起,争夺世界的霸权。丘吉尔也渴望像他的祖先一样,战争之中建功立业,但他的表现不如人意。作为海军大臣,他批准了海军,攻袭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计划最终失败,海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没能攻取海峡,使得英国在战争之初的优势尽失。丘吉尔成为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被免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备受打击的他不愿再待在政界,索性直接奔赴一战战场,从位高权重的内阁大臣变成了毛瑟枪团第六营的营长,率领士兵在西线战场作战。那是丘吉尔一生的低谷,太远离权利的中心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同样处于人生低谷的还有战场另一边的希特勒。那时希特勒还是一名普通的德国士兵,在战壕中挣扎着活着下一秒。年的西线战场,丘吉尔与希特勒还不认识,那时他们都寂寂无名,是炮灰一般的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舞台上没有他们的位置。但在二十四年后的下一场世界大战,他们的名字却遍布四海,无人不知。希特勒一战结束之后,丘吉尔被重新启用,重返内阁。从年到年,丘吉尔历任军需大臣、防务大臣、殖民地大臣、财政大臣。他大力推进坦克飞机毒气的发展,增强了英国的军事力量。手握重权的他也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动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反抗的底层人民和殖民地人民,他可以说是残暴之极。在年的伊拉克,丘吉尔推行空中治安政策,使用毒气弹进行无差别轰炸,许多根本没有参与的平民也被杀害。他理直气壮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对使用毒气感到恶心,我强烈赞同使用毒气轰炸那些未开化的部落,一个更强大更高的更智慧的种族将会取代他们。面对国内工人罢工和爱尔兰独立运动,他同样心狠手辣,派遣军队进行残酷镇压,造成了大量伤亡。年,保守党和自由党在选举中惨败,工党上台。丘吉尔曾在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反复横跳,两次变换挡期,但就是没有加入过工党。新建内阁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这此后的十年里,他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有分量的职位。这段不得重用的时光被他称为困惑岁月。他把大量时间花在写作上,文笔越发老练。他依然关心政事,喜欢高谈阔论。一战之后,全世界都沉浸在和平主义的思潮中,从议员到平民,人人都赞成裁军。但丘吉尔却极力反对,对于未来忧心忡忡,这让他成了一个十足的少数派,其政治前途更显暗淡。希特勒的画作但丘吉尔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他督促英国重整军备,鼓励法国加强军事,共同维护世界秩序。面对希特勒崛起,丘吉尔表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远见。在大部分欧洲政客都被希特勒麻痹的时候,丘吉尔就曾警告,希特勒和法西斯将给世界带来灾难。如果不加以阻止,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向来反对绥靖政策。在慕尼黑协议签订之后,更是直言我们已经遭受了一次完全的失败。但那时的丘吉尔不被理解,回应他的只有嘘声和弹劾,他的观点,也被人们视为危言耸听。历史最终证明了丘吉尔的判断。年九月一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席卷全球的同时,也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在战争爆发后的几小时,英国首相张伯伦便组建内阁,邀请丘吉尔出任海军大臣。经过十年的郁郁不得志,丘吉尔又一次东山再起,重返权力的核心,而他这一次将比以前走更远。二战爆发年五月八日,张伯伦向国王提交辞呈。五天之后,丘吉尔以新任首相身份走进了下议院,他站在演讲台上环顾四周,距离他第一次走进这个屋子,已经过整整四十年。四十年前,还是维多利亚时代。在那个黄金时代里,太阳从不曾落下,因为英国国旗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在四十年后,所有的骄傲都不复存在,人们眼里只剩下惶恐和不安。丘吉尔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眼前的这名议员,让他们下定决心支持自己,支持英国去打一场世界大战,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丘吉尔说道: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的胜利,无论道路多么艰险漫长,也要取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话音刚落,剧烈掌声就爆发出来,响彻下议院,所有人都投下了赞同票,丘吉尔获得了绝对支持。上任之初,丘吉尔所面对的形势已经非常危急。盟军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败退,33万士兵被包围在敦刻尔克。对于是否救援,他们英国高层出现了分歧,许多人认为在短时间内把那么多士兵都接回来,是不现实的。而救援的船只和护航的战机都有可能遭受大量损失,得不偿失。但丘吉尔非常坚决,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撤退。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了,除了军方的战舰,许多沿海居民的渔船也响应号召,投入了行动。在八天之内,奇迹般撤回了绝大部分士兵,这是二战爆发以来英国人提到的第一个好消息,振奋了人心。但丘吉尔也很清醒,他知道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大撤退后不久,意大利向英国宣战,法国投降,整个西欧大陆都臣服于纳粹德国的铁蹄之下,遍观世界,还在与法西斯对抗的国家,剩下英国与中国。英国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反而加重了。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就在此时,德国突然主动向英国议和,希特勒一直对英国有好感,开出非常不错的条件。消息传到英国,掀起了一片狂潮。许多人犹如找到救命稻草一般,对希特勒感恩戴德,甚至有人希望英国顺水推舟,加入轴心国阵营。丘吉尔对此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英国远远未到屈膝求和的地步。如果因为一个国家征服了西欧大部,英国就投降的话,那在拿破仑时代,英国早就投降过了。大英帝国能有今天,这是因为仗着海峡天险,从不屈服于欧陆强国。皇家海军数百年的积累,足以拒德国于英吉利海峡之外,英国也不是孤军奋战。广大的殖民地还在为英国输血,美国自身中立,但也不会看着德国一统欧洲。在德国的东边,苏联也是一支可以争取的重要力量。丘吉尔不仅不会和希特勒媾和,他还会继续打。在英吉利海峡打,在大西洋上打,在欧洲的空中打。如果英国还想维持自己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声望,就绝不能向德国低头。面对希特勒的议和,英国高层意见不合,几乎分裂。丘吉尔一边发表演讲稳定人心,一边说服张伯伦与自己站在一起。当时张伯伦仍然被大部分保守党议员所拥护,对政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张伯伦作为鸽派,企图想要接受希特勒的条件,但是丘吉尔的劝说下,他决定反对议和,并多次鼓励保守党议员支持丘吉尔。英国政府集中统一了步调,决定坚持对德作战。张伯伦和丘吉尔在议和被拒后,德国出动了大量战机进攻英伦三岛。二战最大规模的空中战斗不列颠空战开始了。德国出动了四千多架战机,而英国的战机数量不及德国一半,首都伦敦也遭受了密集轰炸。但丘吉尔没有半点投降的意思,他每周都视察轰炸现场,站在废墟上发表演讲。凭借主场优势和皇家空军的英勇作战,英国最终挫败了德国的进攻计划,渡过了至暗时刻。在不列颠空战结束后,丘吉尔开始全力争取美国和苏联的支持。只要这两个国家,其中有一个和英国站在一起,那英国就不会惨败。如果这两个都和英国正在一起,那他们必胜无疑。当时美国孤立主义盛行,不愿参与战争。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进行了密切磋商,让美国向英国出售了大量的军火。在英国的美元储备耗尽后,丘吉尔还与罗斯福促成的租借法案,允许英国通过租赁借贷的方式从美国获得军火。这条法案一开始只限于英国,不久后中国也被纳入。美国名义上仍然保持中立。但事实上已经倒向了反法西斯阵营。而对于苏联,丘吉尔表现的非常鸡贼。早在十月革命的时候,他就是一个著名的反共人士,他主张积极干预俄国内战,让苏维埃政权胎死腹中。但等到二战,英国需要苏联一起对抗德国的时候,他又换了一张嘴脸,表现一副慷慨激昂,与苏联同仇敌忾的样子。为了拉拢苏联,他也是煞费苦心。苏联在瓜分波兰后,苏德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希特勒非常想斯大林和自己一起对抗英国。年十月十二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展开高层会晤。丘吉尔得知这次行程后,下令轰炸柏林。历史上一次巧妙的会谈便发生了,在空袭开始后,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转移到了全地下室。当时屋子里只有他们两个人,里宾特洛甫激动的说,现在这里只有你我二人,我们为何不瓜分一下世界呢?“那英国的意见呢”,莫洛托夫问道。“英国?”里宾特洛甫不屑地回答“英国已经完蛋了,他再也不是一个大国了。”“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来这地下室干什么的,是谁在我们头顶扔炸弹呢?”莫洛托夫的语气里带有一丝嘲讽。而里宾特洛甫的表情越发难看了。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签字的《苏德各不这个故事是后来斯大林给丘吉尔讲的,丘吉尔记录在他的回忆录里。这个故事以小见大,表明了德国和苏联之所以交恶,一部分是因为英国的推波助澜。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都只是传话的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希特勒和斯大林。希特勒想和斯大林一起瓜分世界,但当时苏德已经接壤,他们只能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德国最后会拥有工业发达整个欧洲,而苏联只能在尚不发达的中亚和东亚捞到一些好处。对此斯大林是不满意的。德国在不列颠空战中受挫,证明了单靠德国是难以征服英国的。斯大林借此提升价码,告诉希特勒,英国不是一个废物,他还没有完蛋,你想拉着我一起打英国,得加钱。斯大林只是想讨价还价,但不想希特勒却恼羞成怒,对于苏联和共产主义,他向来没有什么好感,进攻英国的计划受挫更让他大为不爽。英吉利海峡导致了不列颠空战的失败,但德国和苏联之间可没有一条海峡。希特勒自以为能够像击败法国一样击败苏联,这是他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国入侵苏联,战争爆发。那一天,丘吉尔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人。他等不到第二天早上当晚就向全国民众发表演讲,宣布英国将支援苏联,对抗德国。德国入侵苏联半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联盟,力量天平彻底扭转,盟军已是胜券在握。在此后的二战进程中,丘吉尔和英国的表现算不上亮眼。除了阿曼战役和两次登陆作战,其他时候英国基本都是跟在盟友后面捡便宜,分享胜利果实。丘吉尔也将重心从“如何打赢二战”,转变为如何“从二战中获益”。他意识到美苏两极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而英国早已落入下风。在雅尔塔会议上,他作为三巨头看似风光,但他的回忆录里却是这样写的:我的一边坐着一头巨大的北极熊,另一边是同样巨大的北美野牛,而被夹在中间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自嘲归自嘲,但在实际行动上,丘吉尔却力图把英国打造为世界第三极。在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上,他非常心机,不愿在诺曼底登陆,从西向东推进。而是极力鼓吹在欧洲南部登陆,从南向北推进。因为这样英国可以最大程度的整合沿线的欧洲的国家,进而领导整个欧洲。雅尔塔会议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他同样阴险狡诈,他反对一直坚持作战的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却支持一个月这投降的法国上位。这些做法都是为了给英国创造一个有利的战后世界格局。但罗斯福斯大林也是国际博弈的顶级高手,丘吉尔的这点小算盘瞒不过他们的眼睛。在瓦解英国殖民体系这件事上,美苏利益高度一致,英国又缺乏阻止他们的硬实力,丘吉尔的大部分努力最终都付之东流。二战结束后,丘吉尔自以为可以凭借战功继续连任,却在选举中遭遇惨败。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计划对战后贫穷的英国百姓很大吸引力。下台之后,他继续坚持反共立场,并在年访问美国时,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宣称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落下,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他还专心于写作,花费六年时间写出了多万字的鸿篇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本书虽然有些自吹自擂和主观偏见,但也为二战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一手史料。丘吉尔还是凭借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到年,英国人民又把丘吉尔选了回来,让他以77岁的高龄再度出任首相。丘吉尔越老越反动。在肯尼亚和马来西亚的独立运动中,他采取强硬政策,他派大量军队进行残酷镇压,还建立集中营,将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归入其中。在任期末,他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首相职务,但他的命倒是很长,一直活到了九十岁。在他死后,英国女王下令为他举办了空前的国葬。当我们今天试图去评价丘吉尔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肯定他对二战做出的贡献。如果英国与德国媾和,也不是说二战一定打不赢了,但时间肯定会拖得更久,会有更多的牺牲。英国的坚持反抗,让德国被迫双线作战,腹背受敌,这里面有丘吉尔的一份功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他是一个帝国主义者,一个殖民主义者,一个种族主义者,他一生都在努力让英国重回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在那个时代里,英国人骄傲站在战争世界之巅,俯瞰全球。但这份骄傲是建立在无数被剥削被镇压的殖民地人民基础上的。在日不落神话的背后,是鲜血与黑暗。英国人会感叹他是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抹余晖。而我们只会感叹,还好这个太阳落下了。至暗时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